秋天,银川街道上深深浅浅的绿色、黄色,美化了街道,也让市民身心愉悦。(记者 李锦 摄)
翻开宁夏的植树造林历史,截至2019年底,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数据:
全区森林面积1184.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15.2%;
天然草原面积3132万亩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%;
建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24个湿地公园、96个国有林场、26个市民休闲森林公园;
湿地面积310万亩,湿地保护率达到51.6%……
造林绿化,林水相依,这是建设美丽新宁夏的见证。
“按照今年计划,我区年内将完成营造林120万亩,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15.8%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.5%。”3月4日,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3月,覆盖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624.5米的主峰上的“草垫子”还没有返绿,护林员吴明杰依旧每天奔忙在巡山路途上。“3月下旬到4月初,树木的萌动期陆续就到了,过段时间你再来,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。”吴明杰说。截至目前,罗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已从十几万亩扩大到50万亩。
绿色,是城乡生态的底色,也是群众幸福感的基点之一。近年来,我区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重点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、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绿网提升、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和同心红寺堡生态经济林建设“四大工程”,探索出了我区工程化造林的新模式,绿质绿效持续提升。
其中,以南华山、月亮山主脉为中心,开展南华山外围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,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,重点打造沿山美丽乡村,完成营造林26.3万亩,为山区乡村绿化美化添新景;以引黄灌区平原绿网造林绿化提升为核心,树随路栽、绿随沟建、林随田织,建设大网格、宽带幅、高标准防护林体系,完成营造林25.2万亩,打造“塞上江南”农村新风貌;在六盘山,凡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全额投入,实施精准造林绿化工程,截至2019年完成营造林近200万亩……
“通过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,我区已经构建出乡村绿化的大框架、大背景。”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中部干旱带地区,我区重点发展抗旱生态经济林,通过启动同心红寺堡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,实现乡村绿化和农民增收“双丰收”;结合生态移民迁入区和美丽村庄建设,引导农村田间地头造林增绿,巷道庭院植绿、道路护绿,房前屋后见缝插绿,建设一批绿色生态村庄。
树多了,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环境,更带动着周边百姓经济收入的增长。
“近年来,我区各地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力度持续加大,全社会参与的程度更加广泛,这对宁夏整体国土绿化提升有极大的推动。”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两年我区已经有20多万人次脱贫人口参与国土绿化,通过造林贫困户有了收入,也大幅提高了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,绿了田野、美了乡村、富了农民。同时,每年还有1000户生态护林员,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庭院经济,每户种植30株以上的生态经济林,我区正探索建立生态护林员脱贫长效机制。
天更蓝,山更绿,水更清,宁夏正在逐绿而行,勾画城乡生态绿脉,散发出更迷人的魅力。(记者 李 锦)